八 |
|
她冲向隔离室,只见小佳佳一个人冷冷清清地躺在小床上。她的小脸蛋儿烧得彤红,小嘴唇儿张着,小鼻子吃力地扇动着,眼睛却闭得紧紧的。 "佳佳,妈妈来了!"陆文婷扑到小床栏杆上。 佳佳的小脑袋在枕头上动了动。她沙哑地喊了一声: "妈--妈--,回家!" "回家,回家!"她急忙抱起小佳佳,转回本院儿科看急诊。 "肺炎。"儿科的大夫同情地说,"陆大夫,要好好护理几天啊!" 她点点头,给佳佳打了针,取了药,走出儿科急诊室。 中午时,医院安静下来。门诊的病人走了,住院的病人睡了,医护人员也各自奔回家或者找地方休息去了。偌大的一个院子显得空落落的,只有一些不知疲倦的麻雀在梧桐树上叫着,逍遥自在地飞来飞去。原来,在这大楼林立、空气污染、充满噪音的市区,也还有大自然的造物在与人类争妍。陆文婷心中觉得奇怪,怎么天天在医院走来走去,竟没有发现这里还有鸟儿? 她抱着孩子站在院子当中,不知该往哪儿去。回托儿所吧,想到病成这样的孩子,独自单单地躺在隔离室,于心不忍。抱回家去吧,下午还要上班,谁来照顾她。 愣了片刻,她狠了狠心,朝托儿所走去。 伏在她肩上、垂着头的佳佳,忽然大哭起来: "我不上托儿所,不上……" "佳佳,乖,听话……" "不,不,我回家!"佳佳两腿乱踢起来。 "好,回家,回家。"陆文婷只好抱着佳佳朝回家的路上走去。 从医院到家里,要穿过繁华的商业大街。新竖的巨幅时装广告,大街两旁琳琅满目的陈列橱窗,以及人行道上农民自由出售的活鸡活鱼、瓜子、花生等等稀缺的农副产品,陆文婷都一概视而不见。自从有了两个孩子,月月入不敷出,她就同高档商品无缘了。此刻她怀里抱着佳佳,心里惦着园园,更是目不斜视,行迹匆匆。 回到家里,已经快一点了。园园噘着嘴说: "妈,你怎么才回来?" "你没看见小妹病了吗?"陆文婷瞪了园园一眼,忙给佳佳脱了衣服,把她放在床上,替她盖上被子。 园园站在桌边,着急地说: "妈,快做饭呀!要迟到了!" 陆文婷心烦意乱,不由地吼了一声: "催!你就会催!" 园园又委屈又着急,眼圈儿一红,眼泪儿就在眼眶里打起转来。 陆文婷顾不上去理他,走出房门打开蜂窝煤炉。封闭了一上午的煤块已经奄奄一息,火是一时上不来了。她再掀开锅盖,打开碗橱,全都空空如也,连一点剩菜剩饭都没有了。 她又转身进屋,看见儿子仍站在那里伤心,心里感到内疚。孩子是无辜的,自己为什么拿他出气呢? 近年来,她越来越感到家务劳动的负担沉重。文化革命那些年,傅家杰的实验室被造反的人们封闭了,他研究的专题也被取消了,他变成了"八九二三部队"的成员。每天八点上班,九点下班;二点上班,三点下班。他整天无所事事,把全部精力和聪明才智都用在家务上了。一日三餐他包了,还学会了做棉裤、织毛衣。这倒使陆文婷免去了后顾之忧。粉碎"四人帮"以后,科研工作要大上,傅家杰被视为骨干,他的科研项目被列为重点,又成了忙人。这样,家务劳动的重担又有很大一部分压到陆文婷肩上。 每天中午,不论酷暑和严寒,陆文婷往返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放下手术刀拿起切菜刀,脱下白大褂系上蓝围裙。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分秒必争的战斗。从捅开炉子,到饭菜上桌,这一切必须在五十分钟内完成。这样,园园才能按时上学,家杰才能蹬车赶回研究所,她也才能准时到医院,穿上白大褂坐在诊室里,迎接第一个病人。 一遇到今天的情况,全家就有面临饥饿的危险。她叹了口气,从抽屉里拿出点零钱说: "园园,你自己去买个烧饼吃吧!" 园园接过钱,正往外走,又回过身来问: "妈,你吃什么呀?" "我不饿。" "也给你买个烧饼吧!" 一会儿,园园给她送回一个烧饼,自己一边吃一边上学去了。 陆文婷啃着干硬的冷烧饼,呆呆地望着这间十二平方米的小屋。 对于生活,她和他都没有非份的企求。他们结婚的时候,就住在这间屋子里。房间没有沙发,没有大立柜,没有新桌椅,甚至没有新铺盖。两个人把自己平日的被褥集中到一起,就开始了新的生活。 他们的被褥是单薄的,他们的书籍是丰厚的。院里的陈大妈说:"一对书呆子,怎么过日子哟!"而他们觉得,日子美得很。一间小屋,足以安生;两身布衣,足以御寒;三餐粗饭,足以充饥。这就够了。 他们视为珍宝的,是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每天晚上,这陋室里就铺开了两摊子。陆文婷占据了惟一的一张三屉桌,借助于外文词典,阅读国外眼科医学文献,贪婪地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有用的资料。傅家杰屈居于床边的一叠箱子上,把一本本参考书摊在床上,研究他的金属断裂专题。院里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常常来窥探这对新婚夫妇的秘密,他们看到的总是这样一幅夜读图。 对于他们来说,能够有一张平静的书桌读一点书,能够不受干扰地开一个夜车研究一点学问,这一天就过得非常充实。尽管没有地方给他们发夜班津贴,她和他天天工作到深夜,把一天变成两天,从不吝惜自己的健康和精力。夏天的晚上,邻居们在院子里乘凉。香茶、团扇,徐徐的晚风,明亮的星星,有趣的新闻,海阔天空的闲扯,都不能把这对"书呆子"从闷热的小屋里吸引出来。 啊!多么安宁的日子,多么充实的夜晚,多么难得的生活。它刚刚开始,却又匆匆离去。 两个新的生命,相继来到这间小屋。园园和佳佳,多么逗人疼爱的两个小人儿!不能说孩子的降临没有给这个小家庭带来欢乐,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混乱和灾难。小屋里挤进一张小孩床,后来又换成了单人床,几乎没有转身之地了。屋内空中挂起了"万国旗",瓶瓶罐罐堆起来。孩子的哭声、嘻笑声、吵闹声,破坏了这小屋的宁静。 傅家杰是体贴的。他在屋里拉起一块绿色的塑料布,把三屉桌挪到布幔后面,希望能在这瓶瓶罐罐、哭哭啼啼的世界里,为妻子另辟一块安定的绿洲,使她能像以前一样夜夜攻读。这谈何容易! 但是,一个眼科大夫,不掌握各国眼科医学的新成果,怎么能开阔自己的眼界,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做出新的贡献呢?她常常强迫自己躲在布幔后面,把自己隔离起来,直至深夜。 当园园成为一名小学生以后,这张珍贵的三屉桌的优先使用权属于了园园。只有等儿子功课做完了,腾出地方来,陆文婷才能打开自己的笔记本和借来的医学文献书籍。至于傅家杰,只好排在最后了。 啊!生活,你是多么艰难! 陆文婷啃着冷烧饼,望着窗台上的小闹钟:一点五分,一点十分,一点十五分了!怎么办?该上班去了?明天去病房,门诊还有好多事需要交待。可,佳佳交给谁?再给家杰打电话吗?附近没有电话。就算有电话,也不一定能找到他。再说,他已经耽误了十年,现在不该再占他的时间,不能再让他请假! 她双眉紧皱,一筹莫展了。 或许,一生的错误就在于结婚。不是人常说吗,结婚是恋爱的坟墓。那时候,自己是多么天真,总以为对别人说来,也许是如此;对自己来说,那是决不可能的。如果当时就慎重考虑一下,我们究竟有没有结婚的权力,我们的肩膀能不能承担起组成一个家庭的重担,也许就不会背起这沉重的十字架,在生活的道路上走得这么艰难! 闹钟无情地滴答着,已经一点二十分了!实在没办法,她只好找院里的陈大妈帮忙。陈大妈是街道积极分子,一向热心助人。以前每遇这种情况,也多亏了这位老大妈。可是,陈大妈坚持义务帮忙,从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报酬,这使陆文婷总觉得于心有愧,也就尽量不去麻烦她。 今天又到了走投无路的时候,她只好去找这位好心肠的大妈。陈大妈满口答应: "你尽管放心上班去,陆大夫!" 陆文婷把佳佳喜欢的小人书和积木放在小枕头边,又托付陈大妈按时给她喂药,便匆忙赶回医院。 她坐在诊桌旁时,心里还想着,一会儿跟护士长说一下,少叫几个号,我得早点回去。可是,病人一来,这一切又都忘了。 赵院长亲自打电话告诉她:焦副部长明天入院,请她准备手术。 秦波同志接连来了两次电话,询问手术前要注意什么事项,需要病人和病人家属做哪些配合,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这使她很难回答。她做过上百例这样手术,还很少有人向她提过这样的问题,只好答道: "也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 "嗯--怎么没有什么要特别注意的呢?我的同志哟,凡事预则立。思想准备充分一些总好嘛,是不是呀?我看,还是我来一下吧,咱们当面研究一次。" 陆文婷不得不赶忙挡驾,对着话筒说: "我这里还有很多病人。" "那明天我们到医院再谈吧!" "好。" 放下这叫人头疼的电话,她又回到诊桌旁边,一直看完最后一个病人。这时,天已经擦黑了。 她赶回家去。走到窗户底下就听见陈大妈正唱着自己即兴创作的儿歌: "佳佳、佳佳 快长大, 赶明儿变个科学家!" 佳佳"咯咯"地笑了起来。陆文婷心中感激万分,忙进屋谢了大妈,又摸摸孩子的额头,烧也退了些,她才松了口气。 给孩子打完针,傅家杰回来了。跟着又来了两位客人--姜亚芬和她的爱人刘学尧大夫。 "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姜亚芬说。 "你要上哪儿去呀?"陆文婷问。 "我们申请去加拿大,护照批下来了。"姜亚芬的眼睛埋下,望着地面说。 刘学尧的父亲在加拿大行医,陆文婷是知道的。他几次来信要刘学尧夫妇去国外,她也听说过。但是,他们真的要走,却是她意想不到的。 "去多久?什么时候回来?"她问。 "可能就一去不回了。"刘学尧做出轻松的样子耸了耸肩膀答道。 陆文婷盯着自己的好朋友问道: "亚芬,为什么你早没告诉我?" "怕你劝阻我,更怕我自己动摇。"姜亚芬仍是躲开陆文婷的目光,眼睛盯着地面,好像要把这地望穿。 刘学尧从提包里拿出一包一包的卤菜,最后拿出一瓶葡萄酒来,兴致勃勃地说: "你们还没做饭吧?正好,我借贵方一块宝地,举行告别宴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