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闲说                 中 部


                

    24

    既然是实用的世俗文化系统,当然就有能力融合外来文化,变化自身,自身
变化。

    有意思的是,这种不断变化,到头来却令人觉得是保持不变的。我想造成误
会的是中国从秦始皇“书同文”以后的方块象形字几乎没有变。汉代的木简,我
们今天读来没有困难,难免让人恍惚。

    你们都知道宋朝的李清照,她的丈夫赵明诚好骨董,李清照写《金石录后序》
讲到战乱时如何保留收藏,说是插图多的书先丢,没有款识的古器先丢,原则是
留下文字最为重要。

    读书人认为文字留下了,根也就保住了。

    不识字的中国老百姓也晓得“敬惜字纸”,以前有字的纸是要集中在一起烧
掉的,类似一种仪式,字,是有神性的。记得听张光直先生说中国文字的发生是
为通人神,是纵向的,西方文字是为传播,是横向的。

    我想中国诗发生成熟得那样早,而且诗的地位最高,与中国字的通神作用有
关吧。这样地对待文字,文字焉敢随便变化?

    我们可以注意一下词,词的变化和新词很多。大体说来,翻译佛经产生了很
多的新词,像“佛”、“菩萨”、“罗汉”、“金刚”、“波罗蜜”等等。

    第二次是元杂剧,为了记录游牧民族带来的叠音,像“呼啦啦”、“滑溜溜”
等等。有个朋友问我“乌七麻黑”怎么写,我说“乌七麻”大概是以前北方游牧
民族带来的形容“黑”的词的音写,或者“七麻”是,加在“乌黑”当中,也许
都是语音助词,总之多么多么“黑”就是了,将“乌”和“黑”写对,其他随便。

    第三次仍然是为了适应外来文明,也就是近代。科学中化学名词最明显,生
生造出许多化学元素的表音表义字,等于词。明末徐光启、李之藻那辈人翻译欧
洲传来的数学天文知识,中国字词将将够,对付过去了。清末以后,捉襟见肘,
说了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主义”、“反动”、“主任”、
“主席”、“主观”、“传统”等等等等,都是外来语,直接从日本搬来的词形。
鲁迅讲“拿来主义”,他们那个时代,正是拼命拿来的时代。

    25

    我们看现在读书人的文章,外来的关键词不胜枚举,像什么“一元论”、
“人道”、“人权”、“人格”、“人生观”、“反映”、“原理”、“原则”、
“典型”、“肯定”、“特别”、“直觉”、“自由”、“立场”、“民族”、
“自然”、“作用”、“判断”、“局限”、“系统”、“表现”、“批评”、
“制约”、“宗教”、“抽象”、“政策”、“美学”、“客观”、“思想”、
“背景”、“相对”、“流行”、“条件”、“现代”、“现实”、“理性”、
“假设”、“进化”、“教育”、“提供”、“极端”、“意志”、“意识”、
“经验”、“解决”、“概念”、“认为”、“说明”、“论文”、“调节”、
“紧张”,大概有五百多个。
    我知道我再举下去,你们大概要疯了,而以上还只是从日文引进中文的几个
例子,而且不包括直接译自西方的词,比如译自英文Engine的“引擎”,Index
的“引得”,“引得”

    后来被取自日文的“索引”代替了。

    如果我们将引进的所有汉字形日文词剔除干净,一个现代的中国读书人几乎
就不能写文章或说话了。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找上海辞书社编的《汉语外来词词典》来看看,一九八
四年初版,收词相当谨慎。我的一本是一九八五年在湖南古丈县城的书店里买到,
一边看一边笑。

    26

    从世俗本身来讲,也是一直在变化的,不妨多看野史、笔记。

    不过正史也可读出端倪,中国历代的皇家,大概有一半不是汉人。孟子就说
周文王是“西夷之人”。秦更被称为“戎狄”。常说的唐,皇家的“李”姓,是
李家人还没当皇帝时被恩赐的。这李家人生“虬髯”,也就是卷毛连鬓胡子,不
是蒙古人种,唐太宗死前嘱咐“丧葬当从汉制”,生怕把他当胡人埋了。

    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统治阶级之氏族及其升降》里的
考证非常详细,你们有兴趣不妨读读,陈先生认为种族与文化是李唐一代史事的
关键,实在是精明之论。

    我去陕西看章怀太子墓,里面的壁画,画的多是胡人,这位高干子弟交的尽
是外国朋友,更不要说皇家重用的军事大员安禄山是突厥人,史思明是波斯人。
安禄山当时镇守的河北,通行胡语,因此有人去过了河北回来忧心忡忡,认为安
禄山必反。

    唐朝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你们若有兴趣,拿来当闲书读,一天一小段,
唐的世俗典故,物品来源,写得健朗。

    也是唐朝人的崔令钦的《教坊记》,现在有残卷,里面记的当时唐长安、洛
阳的世俗生活,常有世俗幽默,又记下当年的曲名,音乐大部分是外来的,本来
的则专称“清乐”。

    27

    我想唐代多诗,语句比后世的诗通俗,是因为新的音乐进来。

    唐诗应该是唱的,所谓“装腔”,类似填词,诗配腔,马上就能唱,流布开
来。

    唐传奇里有一篇讲到王之涣与另外两个大诗人在酒楼喝酒,听到旁边有一帮
伎女唱歌,于是打赌看唱谁的诗多。

    我们觉得高雅的唐诗,其实很像现在世俗间的流行歌曲、卡拉OK.

    白居易到长安,长安的名士顾况调侃他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意思是
这里米不便宜,留下来难哪,这其实是说流行歌曲的填词手竞争激烈。

    白居易讲究自己的诗通俗易懂,传说他做了诗要去念给不识字的妇女小孩听,
这简直就把通俗做了检验一切的标准了。

    做诗,自己做朋友看就是了,为什么会引起生存竞争?看来唐朝的诗多商业
行为的成分,不过商品质量非常高,伪劣品站不住脚。

    唐代有两千多诗人的五万多首诗留下来,恐怕靠的是世俗的传唱。

    唐的风采在灿烂张狂的世俗景观,这似乎可以解释唐为什么不产生哲学家,
少思想家。

    28

    大而言之,周,秦,南北朝,隋唐,五代,元,清,皇家不是汉人。辛亥革
命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若说的是恢复到明,明的朱家却是回族,这族谱保
存在美国。

    汉族种性的纯粹,是很可怀疑的,经历了几千年的混杂,你我都很难说自己
是纯粹的汉人。在座有不少华裔血统的人生连鬓胡须,这就是胡人的遗传,蒙古
人种的是山羊胡子,上唇与下巴的胡须与鬓并不相连。

    中国历代的战乱,中原人不断南迁。广东人说粤语是唐音,我看闽南语亦是
古音,以这两个地区的语音读唐诗,都在韵上。

    北方人读唐诗,声音其实不得精神,所以后来专有金代官家的“平水韵”来
适应。毛泽东的诗词大部分用的就是明清以来做近体诗的平水韵。

    所谓的北方话,应该是鲜卑语的变化,例如入声消失了。你想北方游牧民族
骑在马背上狂奔,入声音互相怎么会听得到?听不到岂不分道扬镳,背道而驰?
入声音是会亡族灭种的。

    内地说的普通话,台湾说的国语,都是北方游牧民族的话。杭州在浙江,杭
州话却是北方话。北宋南迁,首都汴梁也就是现在的开封,转成了南宋的临安也
就是现在的杭州,想来杭州话会是宋时的河南话?

    殷人大概说的是最古的汉话,因为殷人是我们明确知道的最古的中原民族,
不过炎帝治下的中原民族说的话,也可算是汉话,也许我们要考一考苗瑶的语言?
不过这些是语言历史学者的领域。

    29

    我去福建,到漳浦,县城外七十多里吧,有个“赵家城”在山里头,原来是
南宋宗室赵若和模仿北宋的汴梁建了个迷你石头城,为避祸赵姓改姓黄。过了一
百年,元朝覆亡,黄姓又改回姓赵。汴京有两湖,“赵家城”则有两个小池塘模
仿着。城里有“完璧楼”,取“完璧归赵”的意思。

    我去的时候城里城外均非人民公社莫属,因为石头城保存得还好,令我恍惚
以为宋朝就有了人民公社。

    中国南方的客家人保存族谱很认真,这是人类学的一大财富。中国人对汉族
的历史认真在二十几史,少有人下死功夫搞客家人的族谱,他们的语言,族谱,
传说,应该是中原民族的年轮,历代“汉人”“客”来“客”去的世俗史。

    我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中国的原版地方志多得不得了,回北
京后说给一个以前在琉璃厂旧书铺的老伙计听。

    我这个忘年交说,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地方志算是封建余孽,都拉到琉璃厂
街两边儿堆着,好像现在北京秋后冬储菜的码法儿。日本人先来买,用文明棍儿
量高,一文明棍儿一个大铜子儿拿走,日本人个儿矮棍儿也短,可日本人懂。后
来西洋人来买,西洋人可是个儿高棍儿也长,还是一文明棍儿一个铜子儿拿走。
不教他们拿走,也是送去造纸,堆这儿怎么走道儿呀?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是从秦始皇开始的传统,之前的周灭商,周却是认真学习
商的文明制度。我们看陕西出土的甲骨上的字形,刻得娟秀,一副好学生的派头。
孔子是殷人的后裔,说“吾从周”,听起来像殷奸的媚语,其实周礼学殷礼,全
盘“殷”化,殷亡,殷人后裔孔子坦然从周,倒是有道理的。

    秦始皇以后,历代常常是民族主义加文化小革命,一直到辛亥革命的“驱逐
鞑虏,恢复中华”,都是。元朝最初是采取种族灭绝政策,汉人的反弹是“八月
十五杀鞑子”。

    之后一九六六年的文化大革命,新鲜在有“无产阶级”四个字,好像不关种
族了,其实毁起人来更是理直气壮的超种族。论到破坏古迹,则太平天国超过无
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30

    现在常听到说中国文化只剩下一个吃,但中国世俗里如此讲究吃,无疑是看
重俗世的生活质量吧?

    我八五年第一次去香港,当下就喜欢,就是喜欢里面世俗的自为与热闹强旺。
说到吃,世间上等的烹调,哪国的都有,而且还要变化得更好,中国的几大菜系
就更不用说了。

    粤人不吃剩菜,令我这个北方长成的人大惊失色,北方谁舍得扔剩菜?从前
北京有一种苦力常吃的饭食叫“折箩”,就是将所有的剩菜剩饭汇在一起煮食。
我老家的川菜,麻辣的一大功能就是遮坏,而且讲究回锅菜,剩菜回一次锅,味
道就深入一层。

    中国对吃的讲究,古代时是为祭祀,天和在天上的祖宗要闻到飘上来的味儿,
才知道俗世搞了些什么名堂,是否有诚意,所以供品要做出香味,味要分得出级
别与种类,所谓“味道”。远古的“燎祭”,其中就包括送味道上天。《诗经》、
《礼记》里这类郑重描写不在少数。

    前些年文化热时,用的一句“魂兮归来”,在屈原的《楚辞·招魂》里,是
引出无数佳肴名称与做法的开场白,屈子历数人间烹调美味,诱亡魂归来,高雅
得不得了的经典,放松来读,是食谱。

    咱们现在到无论多么现代化管理的餐厅,照例要送上菜单,这是古法,只不
过我们这种“神”或“祖宗”要付钞票。

    商王汤时候有个厨师伊尹,因为烹调技术高,汤就让他做了宰相,烹而优则
仕。那里煮饭的锅,也就是鼎,是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闽南话现在仍称锅为鼎。

    极端的例子是烹调技术可以用于做人肉,《左传》、《史记》都有记录,
《礼记》则说孔子的学生子路“醢矣”,“醢”读如“海”,就是人肉酱。

    转回来说这供馔最后要由人来吃,世俗之人嘴越吃越刁,终于造就一门艺术。

    香港的饭馆里大红大绿大金大银,语声喧哗,北人皆以为俗气,其实你读唐
诗,正是这种世俗的热闹,铺张而有元气。

    香港人好鲜衣美食,不避中西,亦不贪言中华文化,正是唐代式的健朗。

    31

    内地人总讲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看不是,什么都有,端看你要什么。比如你
可以订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书,很快就来了,端看你订不订,这怎么是沙漠?

    香港又有大量四九年居留下来的内地人,保持着自己带去的生活方式,于是
在内地已经消失的世俗精致文化,香港都有,而且是活的。

    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沙漠都在心里。

    你们若是喜欢看香港电影,不知道了不了解香港是没有电影学院的。依我看
香港的电影实在令人惊奇。以香港的人口计算,香港好演员的比例惊人。你们看
张曼玉,五花八门都演过,我看她演阮玲玉,里弄人言前一个转身,之绝望之鄙
夷之苍凉,柏林电影奖好像只有她这个最佳女演员是给对了。

    香港演员的好,都是从世俗带过来的。这就像以前中国电影演员的好,比如
阮玲玉、石挥、赵丹、上官云珠、李纬的好,也是从世俗带过来的。现在呢,
《阿飞正传》这种电影,也只有香港才拍得出来。

    32

    中国读书人对世俗的迷恋把玩,是有传统的,而且不断地将所谓“雅”带向
俗世,将所谓“俗”弄成“雅”,俗到极时便是雅,雅至极处亦为俗,颇有点
“前‘后现代’”的意思。不过现在有不少雅士的玩儿俗,一派“雅”腔,倒是
所谓的媚俗了。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读明末清初的张岱,此公是个典型的迷恋世俗的读书人,
荤素不避,他的《陶庵梦忆》有一篇“方物”,以各地吃食名目成为一篇散文,
也只有好性情的人才写得来。

    当代的文学家汪曾祺常常将俗物写得很精彩,比如咸菜、萝卜、马铃薯。古
家具专家王世襄亦是将鹰,狗,鸽子,蛐蛐儿写得好。肯定这些,写好这些,靠
的是好性情。

    中国前十年文化热里有个民俗热,从其中一派惊叹声中,我们倒可以知道雅
士们与世俗隔绝太久了。

    有意思的是,不少雅士去关怀俗世匠人,说你这是艺术呀,弄得匠人们手艺
大乱。

    野麦子没人管,长得风风火火,养成家麦子,问题来了,锄草,施肥,灭虫,
防灾,还常常颗粒无收。对野麦子说你是伟大的家麦子,又无能力当家麦子来养
它,却只在客厅里摆一束野麦子示雅,个人玩儿玩儿还不打紧,“兼济天下”,
恐怕也有“时日何丧”的问题。

    我希望的态度是只观察或欣赏,不影响。

    33

    若以世俗中的卑陋丑恶来质问,我也真是无话可说。

    说起来自己这几十年,恶的经验比善的经验要多多了,自己亦是爬滚混摸,
靠闪避得逞至今。所谓“俗不可耐”,觉到了看到了也是无可奈何得满胸满腹,
再想想却又常常笑起来。

    揭露声讨世俗人情中的坏,从《诗经》就开始,直到今天,继续下去是无疑
的。

    中国世俗中的所谓卑鄙丑恶,除了生命本能在道德意义上的盲目以外,我想
还与几百年来“礼下庶人”造成的结果有关,不妨略说一说。

    本来《礼记》中记载古代规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讲的是礼的适
用范围不包括俗世,因此俗世得以有宽松变通的余地,常保生机。

    孔子懂得这个意思,所以他以仁讲礼是针对权力阶层的。

    战国时代是养士,士要自己推荐自己,尚无礼下庶人的迹象。

    西汉开始荐举,荐举是由官员据世俗舆论,也就是“清议”来推荐新的官员,
这当中还有许多重要因素,但世俗舆论中的道德评判标准,无疑是荐举的标准之
一。汉代实现“名教”,“清议”说明“名教”扩散到俗世间,开始礼下庶人。
汉承秦制,大一统的意识形态是否促进了礼下庶人呢?

    魏晋南北朝的臧否人物和那时的名士行为,正是对汉代延续下来的名教的反
动。

    从记载上看,隋唐好一些。

    礼下庶人,大概是宋开始严重起来的吧,朱熹讲到有个老太太说我虽不识字,
却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这豪气正说明“堂堂正正”管住老太太了,其实庶人不必
有礼的“堂堂正正”

    ,俗世间本来是有自己的风光的。

    明代是礼下庶人最厉害的时候,因此贞节牌坊大量出现,苦贞、苦节,荼害
世俗。晚明读书人的颓风,或李贽式的特立独行,亦是对礼下庶人的反动。

    清在礼下庶人这一点上是照抄明。王利器先生辑录过一部《元明清三代禁毁
小说戏曲史料》,分为“中央法令”、“地方法令”、“社会舆论”三部分,仅
这样的分法,就见得出礼下庶人的理路。略读之下,已经头皮发紧了。

    民国初年的反“吃人的礼教”,是宋以后礼下庶人的反弹,只不过当时的读
书人一竿子打到孔子。孔子是“从周”的,周是“礼不下庶人”的。我说过了,
被误会的总是孔子。

    34

    “刑不上大夫”是维护权力阶层的道德尊严,这一层的道德由不下庶人的礼
来规定执行。孔子入太庙每事问,非常谨慎,看来他对礼并非全盘掌握,可见礼
的专业化程度,就像现在一个画家进到录音棚,虽然也是搞艺术的,仍要“每事
问”。孔子大概懂刑,所以后来做过鲁国的司寇,但看他的运用刑,却是防患于
未然,有兵家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意思。

    先秦以前世俗间本来是只靠刑来治理,所谓犯了什么刑条,依例该怎么罚。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反对当时晋的赵简子将刑条铸在鼎上公之于众,
看来刑的制定和彝器,规定是不让“民”看到而知之。

    大而言之,我体会“礼不下庶人”的意思是道德有区隔。刑条之外,庶人不
受权力阶层的礼的限制,于是有不小的自为空间。礼下庶人的结果,就是道德区
隔消失,权力的道德规范延入俗世,再加上刑一直下庶人,日子难过了。

    解决的方法似乎应该是刑既上大夫也下庶人,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礼呢,
则依权力层次递减,也就是越到下层越宽松,生机越多。

    你们看我在这里也开起药方来,真是惭愧。

    35

    中国的读书人总免不了要开药方,各不相同。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北京正处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最有戏剧性场面的那段
时期,毛泽东接见红卫兵,抄家,揪斗走资派,著名的街道改换名称。一天中午,
我经过西单十字路口,在长安大戏院的旁边有一群人围着,中国永远是有人围着,
我也是喜欢围上去搞个明白的俗人,于是围了上去。

    原来是张大字报,写的是革命倡议,倡议革命男女群众夏天在游泳池游泳的
时候,要穿长衣长裤,是不是要穿袜子记不清了,我记得是不需要戴帽子。

    围着的人都不说话,好像在看一张讣告。我自己大致想象了一下,这不是要
大家当落汤鸡吗?

    游泳穿长衣的革命倡议,还没有出几百年来礼下庶人的恶劣意识,倒是围着
的人的不说话,有意思。

    像我当时那样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你不提穿长衣游泳,我倒还没有想到原来
是露着的,这样一提,真是有鲁迅说的“短袖子”的激发力。我猜当时围着的成
年人的不说话,大概都在发挥想象力,顾不上说什么了。我想现在还有许多北京
人记得西单的那张大字报吧?

    丹麦的安徒生写过一篇《皇帝的新衣》,我们不妨来篇《礼下庶人的湿衣》。

    我在美国,看选举中竞选者若有桃色新闻,立刻败掉,一般公民则无所谓,
也就是“礼不下庶人”的意思。因此美国有元气的另一个特点是学英雄而少学圣
贤。我体会西方所谓的知识分子,有英雄的意思,但要求英雄还要有理性,实在
太难了,所以虽然教育普及读书人多,可称知识分子的还是少。

    36

    “五四”的时候有一个说法,叫“改造国民性”。

    也许有办法改造国民性,比如改变教科书内容曾改变了清末民初的读书人,
所以民初有人提倡“教育救国”,是个稳妥可行的办法,只是中国至今文盲仍然
很多。

    但通过读书改造了自己的“国民性”的大部分读书人,又书生气太重,胸怀
新“礼”性,眼里揉不进砂子,少耐性,好革命,好指导革命。

    我在云南的时候,每天扛着个砍刀看热带雨林,明白眼前的这高高低低是亿
万年自然形成的,香花毒草,哪一样也不能少,迁一草木而动全林,更不要说革
命性的砍伐了。我在内蒙亦看草原,原始森林和草原被破坏后不能恢复,道理都
就在这里。

    我后来躺在草房里也想通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厢情愿,而且它们
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关系都不是,皮、毛到底还是可以分开的。

    糟粕、精华是一体,世俗社会亦是如此,“取”和“去”是我们由语言而转
化的分别智。

    鲁迅要改变国民性,也就是要改变中国世俗性格的一部分。他最后的绝望和
孤独,就在于以为靠读书人的思想,可以改造得了,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悲
剧也在这里。

    所谓悲剧,就是毁掉英雄的宿命,鲁迅懂得的。但终其一生,鲁迅有喜剧,
就在于他批判揭露“礼下庶人”的残酷与虚伪,几百年来的统治权力对这种批判
总是扑杀的。我在这里讲到鲁迅,可能有被理解为不恭的地方,其实,对我个人
来说,鲁迅永远是先生。

    我想来想去,怀疑“改造国民性”这个命题有问题,这个命题是“改造自然”
的意识形态的翻版,对于当下世界性的环境保护意识,我们不妨多读一点弦外之
音。而且所谓改造国民性,含礼下庶人的意思,很容易就被利用了。

    中国文化的命运大概在于世俗吧,其中的非宿命处也许就是脱数百年来的礼
下庶人,此是我这个晚辈俗人向“五四”并由此上溯到宋元明清诸英雄的洒祭之
处。

--------------------------------------------------------------------------------

    37

    世俗既无悲观,亦无乐观,它其实是无观的自在。

    喜它恼它都是因为我们有个“观”。以为它要完了,它又元气回复,以为它
万般景象,它又恹恹的,令人忧喜参半,哭笑不得。

    世俗总是超出“观”,令“观”观之有物,于是“观”也才得以为观。

    我讲来讲去,无非也是一种“观”罢了。

    38

    大致观过了世俗,再来试观中国小说。

    “五四”以前的小说一路开列上去不免罗嗦,但总而观之,世俗情态溢于言
表。

    近现代各种中国文学史,语气中总不将中国古典小说拔得很高,大概是学者
们暗中或多或少有一部西方小说史在心中比较。

    小说的价值高涨,是“五四”开始的。这之前,小说在中国没有地位,是
“闲书”,名正言顺的世俗之物。

    做《汉书》的班固早就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
者之所造也”,而且引孔子的话“是以君子弗为也”,意思是小人才写小说。

    我读《史记》,是当它小说。史是什么?某年月日,谁杀谁。孔子做《春秋》,
只是改“杀”为“弑”,弑是臣杀君,于礼不合,一字之易,是为“春秋笔法”,
但还是史的传统,据实,虽然藏着判断,但不可以有关于行为的想象。

    太史公司马迁家传史官,他当然有写史的训练,明白写史的规定,可你们看
他却是写来活灵活现,他怎么会看到陈胜年轻时望到大雁飞过而长叹?鸿门宴一
场,千古噱谈,太史公被汉武帝割了卵子,心里恨着刘汉诸皇,于是有倾向性的
细节出现笔下了。

    他也讲到写这书是“发愤”,“发愤”可不是史官应为,却是做小说的动机
之一种。

    《史记》之前的《战国策》,也可作小说来读,但无疑司马迁是中国小说第
一人。同是汉朝的班固,他的功绩是在《汉书》的《艺文志》里列了“小说”。

--------------------------------------------------------------------------------

    39

    到了魏晋的志怪志人,以至唐的传奇,没有太史公不着痕迹的布局功力,却
有笔记的随记随奇,一派天真。

    后来的《聊斋志异》,虽然也写狐怪,却没有了天真,但故事的收集方法,
蒲松龄则是请教世俗。

    莫言也是山东人,说和写鬼怪,当代中国一绝,在他的家乡高密,鬼怪就是
当地世俗构成,像我这类四九年后城里长大的,只知道“阶级敌人”,哪里就写
过他了?我听莫言讲鬼怪,格调情怀是唐以前的,语言却是现在的,心里喜欢,
明白他是大才。

    八六年夏天我和莫言在辽宁大连,他讲起有一次回家乡山东高密,晚上近到
村子,村前有个芦苇荡,于是卷起裤腿涉水过去。不料人一搅动,水中立起无数
小红孩儿,连说吵死了吵死了,莫言只好退回岸上,水里复归平静。但这水总是
要过的,否则如何回家?家又就近在眼前,于是再趟到水里,小红孩儿们则又从
水中立起,连说吵死了吵死了。反复了几次之后,莫言只好在岸上蹲了一夜,天
亮才涉水回家。

    这是我自小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鬼故事,因此高兴了很久,好像将童年的
恐怖洗净,重为天真。

    40

    唐朝还有和尚的“俗讲”,就是用白话讲佛的本生故事,一边唱,用来吸引
信徒。我们现在看敦煌卷子里的那些俗讲抄本,见得出真正世俗形式的小说初型。

    宋元时候,“说话”非常发达,鲁迅说宋传奇没有创造,因有说话人在。

    不过《太平广记》里记载隋朝就有“说话”人了,唐的话本,在敦煌卷子里
有些残本,例如有个残篇《伍子胥》,读来非常像现在北方的曲艺比如京韵大鼓
的唱词,节奏变化应该是随音乐的,因为有很强的呼吸感。

    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的杭州一地就有说话人百名,不少还是妇女,
而且组织行会叫“书会”。说话人所据的底本就是“话本”。

    我们看前些年出土的汉说书俑,形态生动得不得了,应该是汉时就有说书人
了,可惜没有文字留下来,但你们不觉得《史记》里的“记”“传”就可以直接
成为说的书,尤其是《刺客列传》?

    宋元话本,鲁迅认为是中国小说史的一大变迁。我想,除了说话人,宋元时
民间有条件大量使用纸,也是原因。那么多说话人,总不能只有一册“话本”传
来传去吧?

    汉《乐府》可唱,唐诗可唱,我觉得宋诗不可唱。宋诗入理,理唱起来多可
怕,好比文化大革命的语录歌,当然语录歌是观念,强迫的。宋词是唱的。

    中国人自古就讲究说故事,以前跟皇帝讲话,不会说故事,脑袋就要搬家。

    春秋战国产生那么多寓言,多半是国王逼出来的。

    王蒙讲了个《稀粥的故事》,有人说是影射,闹得王蒙非说不可,要打官司。
其实用故事影射,是传统,影射得好,可传世。

    记得二十年前在乡下的时候,有个知青早上拿着短裤到队长那里请假,队长
问他你请什么假?他说请例假吧。队长说女人才有例假,你请什么例假!他说女
人流血,男人遗精,精、血是同等重要的东西,我为什么不能请遗精的例假?队
长当然不理会这位山沟里的修辞家。

    我曾经碰到件事,一位女知青恨我不合作,告到支书面前,说我偷看她上厕
所。支书问我,我说看了,因为好奇她长了尾巴。支书问她你长了尾巴没有?她
说没有。

    乡下的厕所也真是疏陋,对这样的诬告,你没有办法证明你没看,只能说个
不合事实的结果,由此反证你没看。幸亏这位支书有古典明君之风,否则我只靠
“说故事”是混不到今天讲什么世俗与小说的。

    41

    元时读书人不能科举做官,只好写杂剧,应该说这是中国世俗艺术史上的另
一个“拍案惊奇”。

    元的文人大规模进入世俗艺术创作,景观有如唐的诗人写诗。

    元杂剧读来令人神旺的是其中的世俗情态与世俗口语。

    “杂剧”这个词晚唐以来一直有,只是到元杂剧才成为真正的戏剧,此前杂
剧是包括杂耍的。台湾“表演工作坊”来美国演出过的《那一夜我们说相声》,
体例非常像记载中的宋杂剧。

    金杂剧后来又称“院本”,是走江湖的人照本宣科,不过这些江湖之人将唱
曲,也就是诸宫调加进去,慢慢成为短戏,为元杂剧做了准备。从金董解元的诸
宫调《西厢记》到元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我们可以看出这个脉络。

    中国古来的戏剧的性格,如同小说,也是世俗的,所以量非常之大。道光年
间的皮簧戏因为进了北京成为京剧,戏目俗说是“唐三千宋八百”,不过统计下
来,继承和新作的总数有五千多种,真是吓死人,我们现在还在演,世俗间熟悉
的,也有百多出。

    元杂剧可考的作者有两百多人,百年间留下可考的戏剧六百多种。明有三百
年,杂剧作者一百多人,剧作三百多种,少于元代,大概是世俗小说开始进入兴
盛,精力分散的原因。

    由元入明的罗贯中除了写杂剧,亦写了《三国演义》,等于是明代世俗小说
的开端。

    42

    皮簧初起时,因为来路乡野,演唱起来草莽木直,剧目基本来自世俗小说中
演义传奇武侠一类,只是搞不懂为什么没有“言情”戏,倒是河北“蹦蹦戏”也
就是现在称呼的“评剧”原来多有调情的戏。百五十年间,多位京剧大师搜寻学
问,终于成就了一个痴迷世俗的大剧种。例如梅兰芳成为红角儿后,齐如山先生
点拨他学昆腔戏的舞蹈,才有京剧中纯舞蹈的祝寿戏“天女散花”。

    此前燕赵一带是河北梆子的天下,因为被京剧逐出“中心话语”,不服这口
气,年年要与京剧打擂台比试高低,输赢由最后各自台前的俗众多寡为凭。

    我姥姥家是冀中,秋凉灌冬麦,夜色中可听到农民唱梆子,血脉涌动,声遏
霜露,女子唱起来亦是苍凉激越,古称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果然是这样。

    戏剧演出的世俗场面,你们都熟悉,皮簧梆子的锣鼓铙钹梆笛,古早由军乐
来,开场时震天介响,为的是镇压世俗观众的喧哗,很教鲁迅在杂文中讽刺了一
下。

    以前角儿在台上唱,跟包的端个茶壶在幕前侍候,角儿唱起来真是地老天荒,
间歇时,会回身去喝上一口,俗众亦不为意。以前意大利歌剧的场面,也是这样,
而且好的唱段,演员会应俗众的叫好再重复一次,偶有唱不上去的时候,鞠躬致
歉居然也能过去。开场时亦是嘈杂,市井之徒甚至会约了架到戏园子去打,所以
歌剧序曲最初有镇压喧哗的作用,我们现在则将听歌剧做成一种教养,去时服装
讲究,哪里还敢打架?

    你们听罗西尼的歌剧序曲的CD唱片,音量要事先调好,否则喇叭会承受不起,
因为那时的序曲不是为我们在家里听的。话扯得远了,还是回到小说来。

--------------------------------------------------------------------------------

    43

    明代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黄金时代,我们现在读的大部头古典小说,多是明代
产生的,《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封神演义》、“三言”、
“二拍”拟话本等等,无一不是描写世俗的小说,而且明明白白是要世俗之人来
读的。

    《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等等,则是将历史演义给世俗
来看,成为小说而与史实关系不大。

    我小的时候玩一种游戏,拍洋画儿。洋画儿就是香烟盒里夹的小画片,大人
买烟抽,就把画片给小孩子,不知多少盒烟里会夹一张有记号的画片,碰到了即
是中奖。香烟,明朝输入中国,画片,则是清朝输入的机器印刷,都是外来的,
所以画片叫“洋”画儿。

    可是这洋画儿背后,画的是《水浒》一百单八将。玩的时候将画片摆在地上,
各人抡圆了胳膊用手扇,以翻过来的人物定输赢,因为梁山泊好汉排过座次。一
个拍洋画儿的小孩子不读《水浒》,就不知道输赢。

    明代的这些小说,特点是元气足,你们再看明代笔记中那里的世俗,亦是有
元气。明代小说个个儿像富贵人家出来的孩子,没有穷酸气。

    我小的时候每读《水浒》,精神倍增,凭添草莽气,至今不衰。俗说“少不
读水浒”,看来同感的俗人很多,以至要形成诫。

    明代小说还有个特点,就是开头结尾的规劝,这可说是我前面提的礼下庶人
在世俗读物中的影响。

    可是小说一展开,其中的世俗性格,其中的细节过程,让你完全忘了作者还
有个规劝在前面,就像小时候不得不向老师认错,出了教研室的门该打还打,该
追还追。认错是为出那个门,规劝是为转正题,话头罢了。

    《金瓶梅词话》就是个典型。《肉蒲团》也是,它还有一个名字《觉后禅》,
简直就是虚晃一招。“三言”“二拍”则篇篇有劝,篇篇是劝后才生动起来。

    44

    《金瓶梅词话》是明代世俗小说中最自觉的一部。按说它由《水浒》里武松
的故事中导引出来,会发展英雄杀美的路子,其实那是个话引子。

    我以前与朋友夜谈,后来朋友在画中题记“色不可无情,情亦不可无色。或
曰美人不淫是泥美人,英雄不邪乃死英雄。痛语”,这类似金圣叹的意思。兰陵
笑笑生大概是不喜欢武松的不邪,笔头一转,直入邪男淫女的世俗庭院。

    《金瓶梅词话》历代被禁,是因为其中的性行为描写,可我们若仔细看,就
知道如果将小说里所有的性行为段落摘掉,小说竟毫发无伤。

    你们只要找来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版的《金瓶梅词话》洁本看看,自
有体会。后来香港的一份杂志将洁本删的一万九千一百六十一个字排印成册,你
们也可找来看,因为看了才能体会出所删段落的文笔逊于未删的文笔,而且动作
重复。

    《金瓶梅词话》全书一百回,五十二回无性行为描写,又有将近三十回的程
度等同明代其他小说的惯常描写,因此我怀疑大部分性行为的段落是另外的人所
加,大概是书商考虑到销路,捉人代笔,插在书中,很像现在的电视插播广告。

    “潘金莲大闹葡萄架”应该是兰陵笑笑生的,写的环境有作用,人物有情绪
变化过程,是发展合理的邪性事儿,所以是小说笔法。

    说《金瓶梅词话》是最自觉的世俗小说,就在于它将英雄传奇的话头撇开后,
不以奇异勾人,不打诳语,只写人情世态,三姑六婆,争风吃醋,奸是小奸,坏
亦不大,平和时期的世俗,正是这样。它的性行为段落,竞争不过类似《肉蒲团》
这类的小说。

    《肉蒲团》出不来洁本,在于它骨头和肉长在一起了,剔分不开,这亦是它
的成功之处。

    我倒觉得志怪传奇到了明末清初,被性文字接过去了,你们看《灯草和尚》、
《浪史》等等小说,真的是奇是怪。本来性幻想就是想象力,小说的想象性质则
如火上泼油,色情得刁钻古怪,缺乏想象力的初读者读来不免目瞪口呆。

    不过说起来这“色情”是只有人才有的,不同类的动物不会见到另类动物交
合而发情,人却会这样,因为人有想象力。人是因为“色情”而与动物有区别。

    《金瓶梅词话》应该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如果不是满人入关后的清
教意识与文字制度,由晚明小说直接一路发展下来,本世纪初的文学革命大概会
是另外的提法。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我只是这么一说。

    45

    晚明有个冯梦龙,独自编写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俗称“三言”的话本小说,又有话本讲史六种,是整理世俗小说的一个大工程。
他还作有笔记小品五种,传奇十九种,散曲、诗集、曲谱等等等等差不多总有五
十多种吧。

    他辑的江南民歌集《山歌》,据实以录,等同史笔,三百年后“五四”时的
北京大学受西方民俗学、人类学影响开始收集民歌,尚有所不录,这冯梦龙可说
是个超时代的人。

    晚明还有个怪才徐文长,就是写过《四声猿》的那个徐渭,记载中说他长得
“修伟肥白”,大个子,肥而且白,现在在街上不难见到这样形貌的人,难得的
是“修”,“修”不妨解为风度。他还写过个剧本《歌代啸》,你们若有兴趣不
妨找来看看,不难读的,多是口语俗语,妙趣横生,荒诞透顶,大诚恳埋得很深,
令人惊讶。我现在每看荒诞戏,常常想到《歌代啸》,奇怪。

    晚明的金圣叹,批过六部“才子书”,选的却是雅至《离骚》、《庄子》,
俗到《西厢》、《水浒》,这种批评意识,也只有晚明才出得来。

    晚明实在是个要研究的时期,郡县专制之下,却思想活跃多锋芒,又自觉于
资料辑录,当时西方最高的科学文明已借了耶稣会士传入中国,若不是明亡,天
晓得要出什么局面。你们看我忍不住又来假设历史,不过“假设”和“色情”一
样,亦是只有人才有的。

    我无非是具体想到晚明不妨是个意识的接启点,因为它开始有敏锐合理的思
想发生,对传统及外来采改良渐近。

    46

    到了清代,当然就是《红楼梦》。

    倡导“五四”新文学的胡适之先生做过曹家的考证,但我看李辰冬先生在
《科学方法与文学研究》里记述胡先生说《红楼梦》这部小说没有价值。胡先生
认为没有价值的小说还有《三国演义》、《西游记》等等。

    我在前面说到中国小说地位的高涨,是“五四”开始的,那时的新文学被认
为是可以改造国民性,可以引起革命,是有价值的。鲁迅就是中断了学医改做文
学,由《狂人日记》开始,到了《酒楼上》就失望怀疑了,终于完全转入杂文,
匕首投枪。

    胡先生对《红楼梦》的看法,我想正是所谓“时代精神”,反世俗的时代精
神。

    《红楼梦》,说平实了,就是世俗小说。

    小的时候,我家住的大杂院里的妇女们无事时会聚到一起听《红楼梦》,我
家阿姨叫做周玉洁的,识字,她念,大家插嘴,所以常常停下来,我还记得有人
说林姑娘就是命苦,可是这样的人也是娶不得,老是话里藏针,一年三百六十五
天可怎么过?我长大后却发现读书人都欣赏林黛玉。

    不少朋友对我说过《红楼梦》太琐碎,姑嫂婆媳男男女女,读不下去,言下
之意是,既然文学史将它提得那么伟大,我们为何读不出?我惯常的说法是读不
下去就不要读,红烧肉炖粉条子,你忌油腻就不必强吃。

    评论中常常赞美《红楼梦》的诗词高雅,我看是有点瞎起劲。曹雪芹的功力,
在于将小说中诗词的水平吻合小说中角色的水平。

    以红学家考证的曹雪芹的生平来看,他在小说中借题发挥几首大开大合的诗
或词,不应该是难事,但他感叹的是俗世的变换,大观园中的人物有何等见识,
曹雪芹就替他们写何等境界的诗或词,这才是真正成熟的小说家的观照。小说中
讲“批阅十载”,一定包括为角色调整诗词,以至有替薛蟠写的“鸡巴”诗。

    曹雪芹替宝玉、黛玉和薛蟠写诗,比只写高雅诗要难多了!而且曹雪芹还要
为胡庸医开出虎狼药方,你总不能说曹先生开的药方是可以起死回生的吧?

    47

    我既说《红楼梦》是世俗小说,但《红楼梦》另有因素使它成为中国古典小
说的顶峰,这因素竟然也是诗,但不是小说中角色的诗,而是曹雪芹将中国诗的
意识引入小说。

    七十年代初去世的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的陈世骧先生对中国诗的研究评价,
你们都知道,不必我来罗嗦。陈世骧先生对张爱玲说过,中国文学的好处在诗,
不在小说。

    我来发挥的是,《红楼梦》是世俗小说,它的好处在诗的意识。

    除了当代,诗在中国的地位一直最高,次之文章。小说地位低,这也是原因。
要想在中国的这样一种情况下将小说做好,运用诗的意识是一种路子。

    《红楼梦》开篇提到厌烦才子佳人小人拨乱的套路,潜台词就是“那不是诗”。

    诗是什么?“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无一
句不实,但联缀这些“实”也就是“象”以后,却产生一种再也实写不出来的
“意”。

    曹雪芹即是把握住世俗关系的“象”之上有个“意”,使《红楼梦》区别于
它以前的世俗小说。这以后差不多一直到“五四”新文学之前,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样的小说。

    这一点是我二十岁以后的一个心得,自己只是在写小说时注意不要让这个心
得自觉起来,好比打嗝胃酸涌上来。我的“遍地风流”系列短篇因为是少作,所
以“诗”腔外露,做作得不得了。我是不会直接做诗的人,所以很想知道曹雪芹
是怎么想的。

    48

    既提到诗,不妨多扯几句。

    依我之见,艺术起源于母系时代的巫,原理在那时大致确立。文字发明于父
系时代,用来记录母系创作的遗传,或者用来篡改这种遗传。

    为什么巫使艺术发生呢?因为巫是专职沟通人神的,其心要诚。表达这个诚
的状态,要有手段,于是艺术来了,诵,歌,舞,韵的组合排列,色彩,图形。

    巫是专门干这个的,可比我们现在的专业艺术家。什么事情一到专业地步,
花样就来了。

    巫要富灵感。例如大瘟疫,久旱不雨,敌人来犯,巫又是一族的领袖,千百
只眼睛等着他,心灵脑力的激荡不安,久思不获,突然得之,现在的诗人们当有
同感,所谓创作的焦虑或真诚。若遇节令,大收获,产子等等,也都要真诚地祷
谢。这么多的项目需求,真是要专业才应付得过来。

    所以艺术在巫的时代,初始应该是一种工具,但成为工具后,巫靠它来将自
己催眠进入状态,继续产生艺术,再将其他人催眠,大家共同进入一种催眠的状
态。这种状态,应该是远古的真诚。

    宗教亦是如此。那时的艺术,是整体的,是当时最高的人文状态。

    艺术最初靠什么?靠想象。巫的时代靠巫师想象,其他人相信他的想象。现
在无非是每个艺术家都是巫,希望别的人,包括别的巫也认可自己的想象罢了。

    艺术起源于劳动的说法,不无道理,但专业与非专业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与
各个人先天的素质也是有区别的。灵感契机人人都会有一些,但将它们完成为艺
术形态并且传下去,不断完善修改,应该是巫这种专业人士来做的。

    49

    所以现在对艺术的各种说法,都有来源,

    什么“艺术是最伟大的”啦,

    什么“灵感”“状态”啦,

    什么“艺术家不能等同常人”啦,

    什么“创作是无中生有”啦,

    什么“艺术的社会责任感”啦,

    什么“艺术与宗教相通啦”,

    什么“艺术就是想象”啦,

    等等等等,这些要求,指证,描述,都是巫可以承担起来的。

    应该说,直到今天艺术还处在巫的形态里。

    你们不妨去观察你们的艺术家朋友,再听听他们或真或假的“创作谈”,都
是巫风的遗绪。当然也有拿酒遮脸借酒撒疯的世故,因为“艺术”也可以成为一
种借口。

    诗很早就由诵和歌演变而成,诗在中国的地位那么高,有它在中国发生太早
的缘因。

    中国艺术的高雅精神传之在诗。中国诗一直有舒情、韵律、意象的特点。
“意象”里,“意”是催眠的结果,由“象”来完成。

    将艺术独立出来,所谓纯艺术,纯小说,是人类在后来的逐步自觉,是理性。

    当初巫对艺术的理性要求应该是实用,创作时则是非理性。

    我对艺术理性总是觉得吉凶未卜,像我讲小说要入诗的意识,才可能将中国
小说既不脱俗又脱俗,就是一种理性,所以亦是吉凶未卜,姑且听我这么一说吧。

    50

    另外,以我看来,曹雪芹对所有的角色都有世俗的同情,相同之情,例如宝
钗,贾政等等乃至讨厌的老妈子。

    写“现实主义”小说,强调所谓观察生活,这个提法我看是隔靴搔痒。

    你对周遭无有同情,何以观察?有眼无珠罢了。

    我主张“同情的自由”,自由是种能力,我们其实受很多束缚,例如“道德”,
“时髦”,缺乏广泛的相同之情的能力,因此离自由还早。即使对诸如“道德”、
“时髦”,也要有同情才完全。

    刘再复早几年提过两重性格,其实人只有一重性格,类似痴呆,两重,无趣,
要多重乃至不可分重,才有意思了。

    写书的人愈是多重自身,对“实相”、“幻相”才愈有多种同情,相同之情,
一身而有多身的相同之情。

    这就要说到“想象力”,但想象力实在是做艺术的基本能力,就像男子跑百
米总要近十秒才有资格进入决赛,十一秒免谈。

    若认为自称现实主义的人写小说必然在说现实,是这样认为的人缺乏想象力。

    51

    世俗世俗,就是活生生的多重实在,岂是好坏兴亡所能剔分的?我前面说
《红楼梦》开篇提到厌烦才子佳人小人拨乱的套路,只不过曹雪芹人重言轻了,
才子佳人小人拨乱自是一重世俗趣味,犯不上这么对着干,不知曹公在天之灵以
为然否?

    这样一派明显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世俗景观,近当代中国文学史和文学评论多
不明写,或者是这样写会显得不革命没学问?那可能就是故意不挑明。

    这样的结果,当然使人们羞于以世俗经验与情感来读小说,也就是胡适之先
生说的“没有价值”。

    周作人先生在《北平的好坏》里谈到中国戏,说“中国超阶级的升官发财多
妻的腐败思想随处皆是,而在小说戏文里最为浓厚显著”,我倒觉得中国小说戏
文的不自在处,因为有礼下庶人的束缚。

    “没有价值”,这是时代精神,反世俗的时代精神。其实胡适之、朱自清、
郑振铎诸先生后来在西方理论的影响下都做过白话小说史或俗文学史,只是有些
虎头蛇尾。

    相反,民初一代的革命文人,他们在世俗生活中的自为活跃,读读回忆录就
令人惊奇。

    52

    《红楼梦》将诗的意识带入世俗小说,成为中国世俗小说的一响晨钟,虽是
晨钟,上午来得也实在太慢。

    《红楼梦》气长且绵,多少后人临此帖,只有气短、滥和酸。

    《红楼梦》造成了古典世俗小说的高峰,却不是暮鼓,清代世俗小说依世俗
的需要,层出不穷。到了清末,混杂着继续下来的优秀古典世俗小说,中国近现
代的世俗小说开始兴起,鼎盛。

    清末有一册《老残游记》不妨看重,刘鄂信笔写来,有一种很特殊的诚恳在
里面。

    我们做小说,都有小说“腔”在,《老残游记》没有小说腔。读它的疑惑也
就在此,你用尽古典小说批评,它可能不是小说,可它不是小说是什么呢?

    《老残游记》的样貌正是后现代批评的一个范本,行话称“文本”,俗说叫
“作品”,可后现代批评怎么消解它的那份世俗诚恳呢?

    不过后现代批评也形成了“腔”,于是有诸多投“腔”而来的后现代小说,
《老残游记》无此嫌疑,是一块新鲜肉,以后若有时间不妨来聊聊它。

    53

    晚清一直到一九四九年前的小说,“鸳鸯蝴蝶派”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的一大
流派。

    像我这样的人,几乎不了解“鸳鸯蝴蝶派”。我是个一九四九年以后在中国
内地长大的人,知道中国近现代的文学上有过“鸳鸯蝴蝶派”,是因为看鲁迅的
杂文里提到,语稍讥讽,想来是几个无聊文人在大时代里做无聊事吧。

    又见过文学史里略提到“鸳鸯蝴蝶派”,比如郑振铎诸先生,都斥它为“逆
流”。我因为好奇这逆流,倒特别去寻看。一九六四年以前,北京的旧书店里还
常常可以翻检到“鸳鸯蝴蝶派”的东西。

    “鸳鸯蝴蝶派”据文学史说兴起于一九零八年左右。为什么这时会世俗小说
成为主流,我猜与一九零五年清廷正式废除科举制度有关联。

    此前元代的不准汉人科举做官,造成汉族读书人转而去写戏曲,结果元杂剧
元曲奇盛。

    清末废科举,难免读过书的人转而写写小说。

    另一个原因我想是西方的机器印刷术传进来,有点像宋时世俗间有条件大量
使用纸。

    五十多年间“鸳鸯蝴蝶派”大约有五百多个作者,我一提你们就知道的有周
瘦鹃,包天笑,张恨水等等。当时几乎所有的刊物或报纸的副刊,例如《小说月
报》、《申报》的“自由谈”等等,都是“鸳鸯蝴蝶派”的天下。“五四”之前,
包括像戴望舒、叶圣陶、老舍、刘半农、施蜇存这些后来成为新文学作家的大家,
都在“鸳鸯蝴蝶派”的领地写过东西。

    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六的十年间,亦是写小说的人无数,亦是读过书的人业
余无事可做,于是写写小说吧,倒不一定与热爱文学有关。精力总要有地方释放。

    你们只要想想有数百家文学刊物,其他报刊还备有文学专栏,光是每个月填
满这些空儿,就要发出多少文字量!更不要说还有数倍于此的退稿。粗估估,这
十年的小说文字量相当于十年文化大革命写交代检查和揭发声讨的文字量。

    八四年后,世俗间自为的余地渐渐出现,私人做生意就好像官家恢复科举,
有能力的人当然要去试一试。写小说的人少了,正是自为的世俗空间开始出现,
从世俗的角度看就是中国开始移向正常。

    反而前面提到的那十年那么多人要搞那么多“纯”小说,很是不祥。我自己
的看法是纯小说,先锋小说,处于三五知音小众文化生态比较正常。

    54

    “鸳鸯蝴蝶派”的门类又非常多:言情,这不必说;社会,也不必说;武侠,
例如向恺然也就是“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也叫《火烧红莲寺》;李
寿民也就是“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狭邪色情,像张春帆的《九尾龟》、
《摩登淫女》,王小逸的《夜来香》;滑稽,像徐卓呆的《何必当初》;历史演
义,像蔡东藩的十一部如《前汉通俗演义》到《民国通俗演义》;宫闱,像许啸
天的《清宫十三朝演义》,秦瘦鸥译自英文,德龄女士的《御香缥缈录》;侦探,
像程小青的《霍桑探案》等等等等。又文言白话翻译杂陈,长篇短篇插图纷披,
足以满足世俗需要,这股“逆流”,实在也是浩浩荡荡了些。

    这些门类里,又多有掺混,像张恨水的《啼笑姻缘》,就有言情、社会、武
侠。

    我小的时候大约六十年代初,住家附近的西单剧场,就上演过改编为曲剧的
《啼笑姻缘》。当时正是“大跃进”之后的天灾人祸,为了转移焦点,于是放松
世俗空间,《啼笑姻缘》得以冒头,嚷动四城,可惜我家那时穷得可以,终于看
不成。

    这样说起来,你们大概会说“这哪里只是什么鸳鸯蝴蝶派”?我也是这样认
为,所谓“鸳鸯蝴蝶派”,不要被鸳鸯与蝴蝶迷了眼睛,应该大而言之为世俗小
说。

    你们若有兴趣,不妨看看魏绍昌先生编辑的《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当时
的名家都有选篇。不要不好意思,张爱玲也是看鸳鸯蝴蝶派的小说的。

    我这几年给意大利的《共和报》和一份杂志写东西,有一次分别写了两篇关
于中国电影的文字,其中主要的意思就是一九四九年以前的电影,无一不是世俗
电影,中国电影的性格,就是世俗,而且产生了一种世俗精神。

    中国电影的发生,是在中国近当代世俗小说成了气象后,因此中国电影亦可
说是“鸳鸯蝴蝶派”的影像版。这是题外话,提它是因为它有题内意。

    清末至民国的世俗小说,在“五四”前进入鼎盛。二十年代,新文学开始了。
   
 

                                 下一页  回目录  在线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