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轩《红瓦》
第五节
汪奇涵—下子就衰老了。生活的突变,无疑是对寿命的—次骤减。从前穿着紧
绷绷的中山装,现在空荡起来,颧骨高凸,嘴瘪了下去,像是在用劲吮吸果实中的
浆汁,那长眉显得更长,在风中颤动,更把—番清瘦烘托出来。他差一点被开除公
职,幸亏上面还有几个老同学帮他说了几句话。但调走是绝对不可能了。
王儒安说:“走,可以,把我油麻地中学的钱还清了。”
汪奇涵到处对人说:“我没有贪污这么多钱。”可那账却一笔一笔记在那儿。
他像—个花了钱却怎么也凑不起账来又被人逼着结账的人—样,急得满嘴起了泡。
最后,他认了。这样,他虽然保住了公职,但,却不能做教员了。王儒安让—位副
校长通知他,他的工作是管理工具、看守厕所,由白麻子直接领导。
大约过了两个月,当汪奇涵稍微适应了新的处境时,王儒安又让那位副校长通
知汪奇涵,让他将建在校园内的家拆迁他处。
汪奇涵去找王儒安,当面说了许多拆迁的难处。王儒安说:“老汪呀,你自己
想想吧,把一幢私人的房子建在这公家的地上,合适吗?”
王儒安完全是有理由的,而汪奇涵是完全没有理由的。汪奇涵低着头,从王儒
安的办公室里走出来,走回家。
晚上,他对妻子说:“得拆房子。”妻子先是愣着,接着转过身去,掩面哭起
来。几个孩子并未领会事情有多么严重,只觉得妈妈哭了,那一定是件悲伤的事情,
也跟着哭起来。汪奇涵说:“这房子是盖得不对。”妻子说:“拆了,这一家人住
哪儿?拆了,就一堆碎砖烂瓦,一钱也不值了。家里的钱,都退赔了,还不够呢,
就是搭—个草棚子,也得有笔钱。到哪儿去弄钱呀?”汪奇涵就发呆。
事情拖了个把月,汪奇涵再一次找王儒安说:“能不能这样?这房子就别拆了,
作价卖给学校吧,我也好把钱都还上。”
王儒安说:“这恐怕不行吧?校园里盖的都是公房,而你盖的是私房,格局是
全不一样的。做教室行吗?不行。做宿舍行吗?不行。做办公室行吗?更不行。学
校要下了,也没用处。老汪呀,还望你考虑学校的难处。”
汪奇涵—句话也就说,就走回了家。
拆房那天,汪奇涵也没惊动学校,只是找了他的几个堂兄和妻子的两个弟弟,
还有两个泥瓦匠。
那天早上起来,我站在宿舍门口刷牙时,抬头看见校园东南角那幢房子的房顶
上爬上了两个人。当时天气晴朗,这两个人坐在屋脊上,形象很鲜明。后来,他们
站了起来,像走在山的脊梁上那样走在屋脊上。再后来,他们又蹲下了,显出犹豫
不决的样子。这时,我看见汪奇涵站到了屋檐下,朝他们无奈地挥了挥手。因为离
得远,我没有听见他朝房顶上的人说了些什么,但我从手势里看出,他似乎在说:
“动手吧!动手吧!”那两个人又犹豫了一阵,开始揭瓦了。我用脖子上的毛巾抹
去嘴角的牙膏沫,返身回到宿舍,对正照镜子的马水清说:“汪校长家拆房子了。”
他没有抬头,依然照镜子。谢百三听罢,跑到门口往那边望,一大清早的,额上无
缘无故地出来了许多汗。
坐在教室里上课时,我就再也看不见拆房子的情景了。但那幢房子离教室并不
远,隐隐约约地能听见说话声:“接住。”
“往哪儿摞?”“先摞在地头上吧。”不时地,还听见瓦片掉在地上发出的破
碎声。每一阵破碎声之后,总有片刻的沉静。我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用耳朵静静
地捕捉着那些穿过清澈的空气而传过来的声音。我很想听见汪奇涵的声音,可是他
总哑默着。他们家的人也都哑默着,像林子间的一口池塘。
下课后,走廊里站满了人,都朝那边无声地望。那时,已揭去许多瓦块了,房
顶成了个丑陋的癞痢头。那房顶原先是很漂亮的,盖的不是那种称作“洋瓦”的方
块大瓦,而是半圆形的中国传统小瓦。盖好后,房上一垅—沟,一起—伏,像—湖
被风晃动起来的水波。下大雨时,我们常在廊下看那雨泻在屋顶上的样子:一屋顶
的雨烟,淡淡的,乳白色的,像早春三月清晨的薄雾,又像是—个人在冬日里长跑
之后,站在那儿冒热气。雨汇到那一条条瓦沟里,形成—道道细流,从上而下,急
急地流泻,如无数条银蛇在草丛里游动,到了檐口,折成直线,织成一屏水帘,若
风大—些,这水帘还会飘动起来。这屋子,不仅在雨中,即便在日光里,在晨曦与
暮霭中,都能与这洋洋大观的红瓦房与黑瓦房相映成辉,都能成为这偌大校园中的
一个景观。
乔桉在人群里问:“是谁将那母女俩请回来的?”
有很多目光转过来,朝我,朝马水清、谢百三等人看。
上课的钟声敲响之后,大家都回头看了一眼那房子,便陆陆续续地进了教室。
我没有进,马水清靠在廊柱上,也没有进。我走向他,小声说:“别上课了。”他
没说话,走在我前面,朝那房子走去。
我们看到了汪奇涵。他正弯腰在地上捡瓦。他的妻子、孩子,都在往远处的地
头搬瓦,满手满脸沾满灰尘,最小的—个孩子,像个小鬼。汪奇涵听见了脚步声,
站了起来,“林冰,马水清……”我们看到他黑糊糊的脸上,有一道不知被什么东
西划下的伤痕。他用手做了一个手势,对我们说:“灰大,别站在这儿!”
我们没有动。
他用两只黑手指推了—下眼镜,问:“你们找我有事吗?”
我们没吭声,就过去搬瓦他说:“你们有课呢!”
我们不吭声,搬了瓦就随他的孩子一起往地头走。
课正上着,谢百三又带了五六个人来。
汪奇涵拍了拍手上的黑灰:“你们都有课呢!”
大家都不吭声。于是,田野的小路上,就有了—个长长的搬瓦队伍。大家间隔
着站开,把瓦一片一片传送到地头。我们尽量小心翼翼地。即便是这样,也没能将
那些瓦全部无损地保全,它们在各个环节上受损,运到地头的好瓦,也就只有—半
的光景。
汪奇涵走到—边去,用几块砖头架起一只铁锅,然后就用屋上拆下来的芦席烧
水。火熄灭了,他就低下头去用嘴吹风;当火突然呼地—下腾起时,他就会向后一
仰,将上身抻直,火光就把他的脸膛染得红红的,很健康的样子。水烧开了,他在
露天的桌子上摆下十几只白碗,往里面倒上开水,然后让大家都停下来喝。大家不
停手,他就不停地说:“水凉了,水凉了……”大家就停住走来,一人端了一只碗。
于是,天空下就响起一片咕噜声。喝完了,那白碗—个个再摆回来时,就都烙了黑
指印。汪奇涵就坐在凳子上歇着,点了支烟,面对着那十几只空碗,像—个疲倦的
过客,临时坐在路边的树桩上小憩。
到了下午,屋顶就全都揭开了,房子就剩下了四堵墙,—派大放光明的样子。
四点钟时,天下起雨来。汪奇涵的妻子就招呼大家赶紧进屋子躲雨。所谓的屋
子,就是在校园外的路边上搭起的一个小草棚,里面黑洞洞的,进去时得弯腰。我
们看了看那草棚,见里面摆了那么多家具,又进了不少人,就不肯进去,躲到了几
棵大树下。我们贴着树干站着,像量身高似的。雨很凶狂,从天边漫过来,打得满
世界生烟。远处,—个放鸭的披了蓑衣,在撵着追赶雨点而跑得四野皆是的鸭子。
—个放牛的孩子骑在牛背上,得到了一种痛快,居然不去躲雨,连人带牛立在大雨
里。那四堵墙在这大雨里就显出一番悲凉来。拆顶之后,它们都显高了,也显瘦了。
那雨就无遮无挡地倾泻那四堵墙围成的方框之中。这即将消失的四堵裸墙,就像从
前的年代里留下来的—份陈迹。汪奇涵不知要干什么,撑了一把破旧的黑布伞,沿
了泥泞的小径,朝那四堵墙走去。我们看到他进门去了,过了—会儿,又走出来,
然后朝这堵墙望着,一直望到雨过天晴。
傍晚,我们几个在往宿舍走的路上遇到了王儒安。他见我们—个个赃如泥丸,
问:“你们干吗去啦?”
我说:“帮汪校长拆房子。”
他停了片刻,点了点头,说:“这是应该的。明天,你们几个再吃点苦吧,我
再派十几个人去。”说完,他就朝办公室方向走去。
他的腰依然有点错位,但错开后的上身挺得却是笔直的。步履也很从容。那一
顷刻,我心中忽起了—个疑问:他从前那种痛苦的呻吟,是不是过于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