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煤 /刘庆邦 著

8.现场采访(3)



   
    宋长玉说什么好呢,他感动得有些深了,有些波浪翻滚了。这感动大约不在他的计划以内,他有些情不自禁。感动竟触动了内心深处潜藏的伤感部分,他的双眼一下子就湿了。他用湿了的双眼望着唐丽华说:"丽华姐,我没有看错,你真实一个非常善良的人,我庆幸我遇到好人了!"
   
    临走,宋长玉又跟唐丽华说了几句红煤厂,把听杨师傅和别人说的有关红煤厂的风光介绍了一下。唐丽华说,红煤厂她也听说过,但没有去过。听说因为红煤厂那里的水好,土质好,种出的大蒜很有名,每年都向东南亚出口。别的地方的大蒜砸碎了不能过夜,过一夜就馊了,红煤厂出产的大蒜砸碎后,一天一夜都不变味。既然唐丽华也知道红煤厂的风光很有特色,宋长玉就提出哪天陪唐丽华一块儿去看看。唐丽华说:"看时间吧。"唐丽华跟他交代,要他当着别人的面不要喊姐,别人听见会笑话的。宋长玉说他知道。
   
    通讯员学习班安排的现场采访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参与设计的人员应该有杜科长、周干事,还应该有矿上办公室、生产科、调度室等有关部门的领导。如同设计一台戏,戏的情节、细节都设计好了,戏里所使用的行头、道具也设计好了,连戏里的主角都安排定了。主角不是别人,是唐洪涛矿长。对这台戏,不知唐矿长参加设计没有,反正设计方案要交他审定,他是同意的,担任主角的角色,他也没有推辞。戏的主要情节是这样:采煤三队的将士们在采煤战场夺了高产,唐矿长作为全矿煤炭生产的最高指挥官,带领慰问团和慰问品,亲赴井下一线,对立下汗马功劳的采煤将士们进行慰问。慰问的同时,通讯员学习班的全体学员到现场进行采访。
   
    戏的前期准备工作很充分。比如说,他们计划创一个单班采煤最高纪录,那么上一个班就不生产了,只为夺高产的白天班做好准备工作。换句话说,哪怕上个班的煤多得在工作面堆着,也暂时不往外运了,留给夺高产的班集中外运,把产量都记在白天班的帐上。
   
    中午时分,通讯员学习班的学员们来到井口更衣室换衣服。不管学员本身是不是采煤工,也不管学员自己有没有工作服,他们一律到干部更衣间,换上只有来宾才穿的下井服。这样的待遇本来只有周老师可以享受,学员们算是沾了周老师的光。来宾服并不一定是崭新的,但洗得很干净,在烘干机里烘得也很干爽,有一点微辣的肥皂味。采煤工下井,一般都不穿袜子,脖子里也不系毛巾。来宾服里配的有白棉布做成的袜子,还有白羊肚子毛巾。宋长玉换衣服当然很熟练,很快就把工作服穿齐了。在井下他多次看见过来宾下井。来宾都是有头有脸的人,至少都是干部。他们有的是下井检查,有的是下井参观。他们都是把矿灯拿在手里,这照照,那照照,装装样子就走了。宋长玉注意过他们穿的来宾服,还注意到来宾戴的胶壳帽都是桔黄色的。用矿灯一照,桔黄色的安全帽稍微有点反光,显得相当打眼。每次来宾走后,工友们都要把他们骂一骂。现在宋长玉也是穿上了来宾服,而且去的采煤队正是他所在的采煤队。他不知道工友们看见他会有什么反应,会不会也骂他。其实挨点骂也没关系,他以前跟工友们一起也骂过别的来宾。他们之所以骂人,是出于对人家的眼气,他们也想穿穿来宾服,头上戴一回彩色的安全帽,脖子里勒一回白毛巾。有一个学员记起宋长玉就是采煤三队的,问宋长玉有什么感觉。宋长玉说没什么感觉,只是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衣锦还乡这个词宋长玉想到了,恐怕还说不上吧。
   
    两个女学员换衣服慢一些。男学员全部换好衣服在井口的广场等了一会儿,两个女学员才出来。女学员一出来就嘻嘻哈哈乐,很兴奋的样子,仿佛她穿的不是窑衣,而是嫁衣;仿佛她们不是去下井,而是要嫁人。恰好在工会工作专门照相的老张也换好了衣服出来了。老张背着充电器,拿着照相机,照相机上面还安着闪光灯,是"全副武装"。小商和另一个女学员就要求老张给她们照相。老张嘴上叼着烟卷儿,端着架子,不想给她们照,说还没给领导照呢,胶卷用完了怎么办。无奈小商拉了老张的胳膊,央求得有些撒娇,老张只得指井架为背景,指手画脚为她们照。她们每人照了一张,又拉来周老师,把周老师夹在中间,和周老师合影。小商在北山游玩时,就想和周老师合影,这下总算找到机会了。
   
    宋长玉也很想穿着矿工服照张相,到煤矿这么长时间了,他还从来没照过相。村里参军的人,到部队不久就要照一张穿军装的相片寄回家,这种作法像是一个仪式,只有这个仪式完成了,"军属光荣"才真正开始了。宋长玉若是照一张穿工装的照片寄回家,母亲也会很高兴。特别是老张用的是彩色胶卷,照出来的都是彩色照片,对每个人都很有吸引力。据说贴在矿办公楼门前光荣榜上那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的照片都是老张照的,不用说,唐丽华的照片也是老张照的。宋长玉长这么大,还没有照过一张彩色照片呢!但他绝对不敢要求老张给他照一张相,他不是女学员,不是周老师,照相的好事怎么也轮不到他,这点自知之明他还是有的。还好,周老师毕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人,他提议,请老张给学习班的学员照一张全体像吧。老张没有拂周老师的面子,给周老师和全体学员照了一张合影。学员们在戏里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呢?说他们是打小旗儿的,跑龙套的,又不完全是。他们是吹喇叭、抬轿子的,就算他们是坐在戏台一侧的伴奏队吧。
   
    接着,为主角唐矿长准备的道具挑过来了,道具分装成两个担子,挑起来颇有分量。给唐矿长的道具搞这么重干什么,恐怕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都没有这么重。然而不重不行呀,不重就不够一个班几十位采煤将士吃的。什么?道具是用来吃的?是的,唐矿长的道具是慰问品,慰问品是肉包子和鸡蛋汤。肉包子和鸡蛋汤都是矿上的班中餐食堂特意做的,质量要比平时的包子和鸡蛋汤高出许多,包子里没再包粉条和白菜帮子,薄皮里面是一个肉丸儿。鸡蛋汤也不是只漂几片鸡蛋花儿,上面盖一层黄黄的鸡蛋穗儿。各个采煤队配备的都有送饭工,平日里送饭工也往井下送班中餐,只不过班中餐是牛舌火烧和一大铁壶开水。火烧每人两个,开水随便喝。他们用黑手捏着火烧一角,就吃开了。吃得有些噎,就嘴对着壶嘴喝点水往下冲冲。每天吃火烧,他们吃烦了。火烧吃不完,就随手丢给井下的白毛老鼠。老鼠们已掌握了矿工们吃中餐的时间,一到时间,它们就纷纷出来了,在巷道边乱眨眼睛。矿工们不分公母,把老鼠统统称为"白毛女"。他们拥有众多的"白毛女"。往井下送火烧不算新闻,送肉包子和鸡蛋汤就应该是新闻。送饭工送班中餐不算新闻,矿长亲自到井下巷道给工人送好吃的当然是新闻。不信可以查一查乔集矿乃至全夏观矿务局的历史,有哪个矿长为工人送过肉包子和鸡蛋汤呢!有哪个矿长创造过这等好新闻呢!有哪个矿长演过这样的好戏呢!
   
    主角终于出场了,他把手一挥:"出发!"整个队伍便前呼后拥下井去了。主角的确有主角的派头,的确不同凡响些。这不是因为他吃得比较胖,肚子已露出将军肚的苗头。而是因为他的气魄,他的气魄就是壮,就是大,就是高人一筹,就是压得住台。比如戏台上的楚霸王,只要他一出场,顿时威风八面。井底离采煤三队的工作面有十多里远,虽然大巷宽敞明亮,他们也不会步行去工作面。井底车场早就为他们准备了一辆载人的电机车,他们坐进车厢,司机摇摇铃铛,向工作面下面的巷道开去。下了车,还要往上爬一段斜坡。爬坡时,唐矿长也不必挑包子和鸡蛋汤,自有别人替他挑。直到走进煤巷的平巷,快到工作面了,在有关人员的指挥下,唐矿长才把其中一副担子接过来,挑在自己肩上。
     

下一页  回目录  在线书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