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碎”的脸 做母亲十五年有零,儿子已经长成一个比我高出了一大截的小伙子,有时,看 他睡着的样子,头和脚几乎顶着了床的两头,完完全全的是个大人了,可我完完全 全的还记得生下他的那一刻,他只有暖水瓶一样的大小。他的成长仿佛在一晃之间, 有点像魔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但细细想来,那几千个日日夜夜的操心 和操劳,如同在建筑一座没有图纸的“桥”,一石一石地垒,辛苦却还在其次,让 人惴惴不安的是,那初具规模的“桥”,一旦行路,一旦过车:“是否坚固?是否 通畅?”每当这样扪心自问,我会突然的困惑——作为母亲,能否把儿子真正抚育 成“人”?我深知自己,并不自信,而且,经常会有束手无策之感,总觉得自己对 教育儿子很不得法,有时过于宠爱、过于放纵;有时又过于苛求。过于急躁,很少 讲究适宜和适度,所以,尽心尽责的做着母亲的同时,我会时时地惭愧自己的“不 得法”,还时时担心由于不得法遭致养儿的失败。 就在最近,我又碰到一件挺让我惭愧却又挺有趣的事情——关于一张“破碎的 脸”。 十五岁的儿子今年初中毕业,马上就要面临升学考试。不言而喻,这一场“考” 像生死搏斗,至关重要,因此我内心的焦虑更加不言而喻了。一个星期大,儿子提 出想买只篮球在紧张的复习之余活动活动,作为调剂。我觉得这要求还算合理,马 上陪他去买球。在体育用品商店里,儿子转悠来转悠去,挑中一只价钱最贵的名牌 球,美国“公牛队”的。我当然有点舍不得,嘴里嘀咕:“那么贵,花几十元买个 球玩玩就行了。”但儿子执意:“要么不买,要买就买好的,你要是不肯,我自己 出一半钱。”为了不影响他复习功课的情绪,我只好满足他,交换的条件是:有了 活动,调剂,功课要做得好上加好。儿子满口答应,捧着“公牛队”的球,兴高采 烈地回家,狂傲一阵功课之后,他就开始在大房间里玩球,让这头“公牛”对准墙 壁一下一下地撞,撞得我心烦意乱,但又无可奈何,因为,买球。活动都是我亲口 答应了的, 只好忍气吞声, 在隔壁小房间闷声不响地听着砰砰的撞墙声。突然, “公牛”在“砰”的撞墙之后,紧接着便传来一阵的“乒乓”的碎裂声。我赶紧跑 进大房间看,挂在墙壁上的一个瓷石的工艺塑像,不仅躺在地板上,而且,她的边 角落已经掉下了两三块碎片。我顿时火冒三丈。这个工艺塑像虽然不值钱,但我喜 欢她的造型,而且,我从北京搬来上海时,她千里迢迢的跟着我转辗南北,到上海 后又多次搬家,每安顿下一处,我都要把这工艺塑像挂到新的墙壁上,所以,这塑 像对于我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当然,我的“三丈”火气,其实,是从出高价买篮球 的时候就开始酝酿着了,而这个高价篮球又偏偏不争气,砸碎了我喜欢的塑像,于 是,我一触即发,借题发挥的斥责,埋怨,数落,像急风暴雨,冲着儿子劈头盖脑 地泼去:不听话啦,花钱大手大脚啦。做功课不用心啦,不爱惜家里的东西啦,等 等,总之,平时所有的缺点,一一地被罗列。儿子不声不响地拼凑着已经破碎的塑 像,听我说得实在激烈,他小声说一句:“我把她补起来。”我马上反驳道:“补 起来还像什么样子?越补越看出破绽!”他乖乖地低着头,满脸是知道闯祸而特别 沉痛的表情,没有了平时犟头倔脑的样子。我意识到自己的脾气发过头了,这小题 大做的脾气,显然是积累的心绪——对儿子种种期待和理想没有得到完全的实现而 产生的。我克制了自己,回到小房间里做自己的事。 不一会儿,我听到门外的走廊里响起锤子的敲击声,“蹦蹦”的响声把整栋楼 都震动了。我立即出门,见儿子拿着铁锤使劲地砸那个破了边角的塑像。我以为他 也大发脾气了,马上问道:“你干吗呢?”儿子答:“干脆把这个东西通统敲碎, 我再用万能胶把她一点点补起来,有了一道道不规则的破绽,肯定比过去的好。” 我好像隐隐想象到了儿子所说的“不规则的破绽”和“好”,于是鼓励他好好地补。 又过了不一会儿,儿子把补好的塑像拿给我看,我惊喜了:在那张黑色的脸上 缀上一道道不规则的白色的胶,使原先光滑的脸粗糙了却有了凹凸的立体感,并赋 有了内容和内涵,反而比完好时更艺术,更有味道了。儿子在塑像的底版上还写上 了一行字:“破碎的脸——陈厦作”。他对我说:“你不喜欢,放到我的房间里。” 我赶紧说:“我喜欢,比过去更喜欢。”儿子得意了。 现在,这个“破碎的脸”便挂在我房间里,经常地提醒我一个事实:不要总以 为做家长的任务就是批评孩子。要求孩子。教育孩子,并为自己教育不好孩子。恨 铁不成钢而急躁。其实,孩子本来就没什么大不好的,真正该受教育的首先是大人, 我们的认识和觉悟有局限,缺了不少东西,这张“破碎的脸”就告诉我,我们认为 的完好,只看重光滑的表面,我们必须有所突破地提高一些觉悟,我们有提高了, 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其实,我们的孩子本来就有着不 少的特长和潜能,我们的孩子本来就有着高于大人的感觉和聪明,因为,他们毕竟 生长在开放的时代,比我们童年有着优越许多的社会环境,我们千万要看到这样的 区别, 千万不要用我们的眼光和要求去抹杀他们的特长和潜能, 我们才能抚育出 “青出于蓝胜于蓝”的下一代。 我想,这个“破碎的脸”是很有意义的教材,也是儿子给我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