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达传                  


                            第十四章   “电子中心论”

    就在“二十三条”印发全国之后,陈伯达正忙于为毛泽东收集全国各地贯彻“二十三
条”的情况,一个神秘的女人从北京坐专列前往上海。
    此人便是当年的上海演员蓝苹。自从在延安成为毛泽东夫人之后,她蛰伏了20多个春
秋。此刻,她活跃起来,正在抓“京剧革命”,树“样板戏”。她这次前往上海,明里说是
去上海研究修改京剧《智取威虎山》,暗中却是去寻觅“棍子手”,写作批判北京市副市
长、历史学家吴晗的“大毒草”《海瑞罢官》的文章……
    陈伯达对于江青此行,毫不知晓。照理,这位“理论家”是“棍艺”娴熟的棍子手,何
况又近在咫尺。然而,江青却甩开这位“大秀才”,千里迢迢去上海找张春桥,选中了“小
棍子”姚文元。江青避开陈伯达,自然有她的原因:她连中央委员都不是,怎么可以去指挥
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陈伯达呢?她当时的职务不过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处长,而陈
伯达正是她的上司———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理论家”一点也不知道一篇“雄文”
正在上海一稿又一稿地秘密起草、修改着,他忙于提出“电子中心论”。
    那阵子,陈伯达在北京、天津参观了许多工厂、科研机构,酝酿提出新“理论”———
发展国民经济,要以电子工业为中心。
    其实,他的这番“宏论”,并非他的首创。他是从日本、从民主德国那里,接过了这一
口号,并企图在中国加以贯彻。
    1965年3月5日,陈伯达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对中国科学院的一些领导人发表如
下谈话:
    最近日本人提出,要“把发展电子技术作为国家方案”;东德提出,电子元件工业成了
“整个国民经济的中心”,要将电子工业“作为主导工业部门之一来发展”。日本人的企图
是什么?东德的提法对不对?对自然科学和技术,我不懂,请大家认真研究一下,至少我们
可以从中看出一点苗头。
    大家可以讨论讨论,抓电子化能不能促进四个现代化的发展,抓电子学、电子技术、电
子工业,在各方面会引起些什么连锁反应?
    为此,要研究一下:电子学与其他各种学科的关系;电子技术与其他新技术的关系;电
子工业与其他各种工业的关系;应该这样考虑一下,抓电子化会怎么样?不抓电子化又会怎
么样……
    1965年3月24日,陈伯达又对中国科学院发表谈话,再度强调“电子中心论”。应当
说,陈伯达在1965年提出“电子中心论”,无非是强调要重视电子工业的发展,强调电子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他的这一见解,应当说是正确的。他要求电子工业搞20年规
划,迅速把电子工业抓上去,希望在未来20年,中国的电子工业得到大力发展,他的这些
意见是有预见性的。
    然而,在陈伯达倒台之后,一错百错,“恨屋及乌”,把陈伯达提出的“电子中心
论”,也作为“大批判”的对象。
    1971年8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电子工业革命大批判写作小组”的文章
《“电子中心论”批判》。
    经过对“电子中心论”这么一连串的“批判”,最后归结到“在政治上是极端反动的,
在理论上是十分荒谬的,在实践上是非常有害的”。
    在中国流行着“因人废言”。否定陈伯达的“电子中心论”,便是“因人废言”的一个
典型事例。固然,陈伯达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16名主犯之一,但是他并非一无
是处。应当说,陈伯达在1965年提出“电子中心论”是有远见的。如今的现代化进程、工
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证明了“电子”工业确实起着“中心”的作用。

                                 下一页  回目录  在线书库